开国上将陈士榘晚年回忆起老战友何长工时曾说过:
“何长工的资历极为丰富,然而解放后他所担任的职务与他的贡献相比,似乎不太相称。他年轻时便参与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了1930年,他已经是红8军的军长,甚至亲自指挥了长沙战役。在1931年,他担任了红军学校的校长,在长征初期,他还担任军委教导师政委、军委纵队第二梯队的司令员兼政委。遵义会议之后,他成为了红九军团的政委,与军团长罗炳辉一道,积极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主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何长工的职位在后来的岁月里逐渐下滑。解放后,他只是担任了重工业部副部长、代部长和地质部副部长。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何长工在他麾下担任副部长,虽然职责远不及昔日,但他从未抱怨过。”
正如陈士榘所言,何长工在红军时期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一直干到了军团政委。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战功来说,他都可谓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其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件事:
展开剩余80%1927年,年仅26岁的何长工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在前往井冈山的途中,毛主席曾委派他去韶关寻找朱德和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当时,两支起义部队处境艰难,急需与外界取得联系。毛主席亲自找何长工交代任务:“我们派你去,虽然任务艰巨,但你在当地的关系广泛,一定能找到南昌起义的部队。”
何长工的任务异常艰险。毛主席还特别叮嘱他:“如果被敌人抓住,就说自己是毛泽东队伍里的逃兵,只要能混淆敌人视线就好。”何长工领命后,毫不犹豫地化妆成一个逃兵。在这次危险的旅程中,他先后经过长沙、武汉、广州等地,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朱德的部队。
何长工告知朱德他们有关秋收起义的情况,朱老总则告诉何长工,早已通过报纸得知毛泽东在井冈山搞起了工农武装割据,对此非常感兴趣,并打算将部队调往井冈山。他们甚至打算派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去井冈山与毛主席接洽。何长工回到井冈山后,向大家报告了朱德和陈毅的消息,这对孤军奋战在井冈山的工农革命军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此前,敌人的报纸曾报道朱德、陈毅的部队已被全歼,领导人也早已被捕。何长工的成功联络,不仅为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基础,也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随后,毛主席又交给了何长工一个重要任务:前往井冈山与王佐建立联系,并做他的工作。毛主席在三湾改编时,曾写信给袁文才,建议与工农革命军接触,并提供了安全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何长工开始了与王佐的接触。王佐是个谨慎且充满江湖气息的绿林好汉,何长工在开始时感到有些不安,担心自己和王佐合不来,但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他始终认为自己必须完成。
何长工带着毛主席亲笔写给王佐的信,上山与王佐会面。王佐见到何长工非常高兴,并设宴款待。何长工通过谈论王佐母亲的“同善社”信仰,成功打动了王佐。很快,王佐决定支持工农革命军的事业。最终,王佐和袁文才的部队于1928年9月接受改编,成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此时,袁文才担任团长,王佐担任副团长,何长工则成为了团党代表。
晚年时,何长工谈到王佐和袁文才的死,常常感慨万千。他认为,王佐和袁文才理应算作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曾与王佐和袁文才结为义兄弟,心中始终充满愧疚。
1987年,何长工去世前,他曾向组织提出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井冈山,并请求为袁文才和王佐各立一座雕像。组织遵从了他的遗愿,最终,在何长工墓碑两侧,竖立了袁文才和王佐的雕像,纪念这两位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英烈。
由于其杰出的表现,何长工在1930年被任命为红8军军长,之后历任红13军政委、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年仅34岁的何长工接替蔡树藩,担任红九军团政委。
在随后的四渡赤水战役中,何长工和罗炳辉带领红九军团出色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红军主力的任务。红九军团在脱离主力部队后,独立行动了两个月,行程超过1000公里,期间他们成功歼灭了敌人,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力,并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等工作。周恩来曾高度评价红九军团为“战略骑兵”。
然而,随着红九军团与主力部队的会师,何长工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中央红军急忙北上,红32军不得不跟随张国焘南下,这一事件成为了何长工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也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何长工的伟大革命精神,也揭示了在革命道路上的种种艰难困境。
发布于:天津市灵菲配资-配资公司哪家好-杠杆股市-炒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