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盛世,天子脚下,一片隐秘的皇家菜园里,翠绿的黄瓜藤蔓在寒冬腊月中依然生机盎然。这些看似平凡的蔬果,却是帝王餐桌上的珍稀贡品,价值连城。温泉水汩汩流淌,蒸腾的热气在竹棚内弥漫,形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冬日暖园。究竟是何种技艺,能让唐代园艺师在千年前就掌握了反季节种植的奥秘?又是谁,将这看似平凡的食材,提升到了足以进贡天子的高度?这段被历史尘封的园艺传奇,始于一位不甘平凡的少年和一个偶然的发现……
大唐贞观十七年,长安城外五里地的一处村落,少年赵寒正在自家的小菜园里忙碌。
"寒儿,别忙活了,这天都快黑了,回来吃饭吧!"母亲在院门口喊道。
赵寒抬头看了看西沉的夕阳,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放下手中的农具,朝家里走去。
赵寒今年十六岁,父亲早逝,家中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家境清贫,但赵寒自小聪明好学,尤其对种植百般热爱。他在家中的小菜园里种了各种蔬菜,不仅供母子二人食用,还能拿到集市上换些钱粮。
"娘,我明天想去趟城里,听说有西域商人带来了一些奇怪的种子,我想去看看。"赵寒一边吃着晚饭,一边对母亲说道。
母亲叹了口气:"寒儿,咱家日子本就不宽裕,你整日琢磨那些奇奇怪怪的种子做什么?好好种些寻常蔬菜,能吃能卖就行了。"
"娘,您别担心,我就是去看看,不会乱花钱的。"赵寒笑着安慰道,"再说了,若是能种出些新奇的蔬果,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呢。"
第二天一早,赵寒便起床前往长安城。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商贾云集,各种奇珍异宝应有尽有。赵寒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来到西市的一处小摊前。
"这位小哥,看你面生,是第一次来吧?"摊主是个胡须花白的老者,操着一口带有西域口音的汉语。
赵寒点点头:"老丈,听说您这里有一些西域的种子,我想来看看。"
老者眼睛一亮:"你懂种植?"
"略懂一二。"赵寒谦虚地回答。
老者从摊子下面取出一个小布袋,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装着几粒墨绿色的种子。
"这是从西域带来的'胡瓜'种子,在我们那里,它是夏日解暑的佳品,肉质鲜嫩,清脆多汁。"
赵寒好奇地拿起一粒种子仔细端详:"这'胡瓜'在长安可有人种植?"
"有几位富贵人家的园丁尝试过,但似乎不太成功。"老者摇摇头,"这'胡瓜'喜温暖湿润,怕寒冷,在长安只能夏季短暂生长,且不如西域的品质。"
赵寒心中一动:"要是能让它在其他季节也生长,那岂不是更值钱?"
老者笑了:"小伙子,你想得倒美。没有西域的气候,怎能种出西域的果实?"
赵寒并不气馁,他从怀中掏出为数不多的几枚铜钱:"老丈,这些种子我买了。"
带着珍贵的"胡瓜"种子,赵寒满心欢喜地回到家中。他将种子小心地栽种在菜园最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精心照料。
随着夏季的到来,"胡瓜"的藤蔓开始在菜园里蔓延,不久后便结出了青翠的果实。赵寒兴奋地摘下一根尝了尝,清脆爽口,风味确实独特。
他将收获的"胡瓜"带到集市上售卖,因其新奇的口感和样貌,很快就卖出了不错的价钱。然而,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转凉,"胡瓜"的产量和品质都急剧下降,到了冬季,更是彻底枯萎。
"果然如老者所说,这'胡瓜'只适合夏季生长。"赵寒有些失落,但他并不打算就此放弃。
一天,赵寒带着竹篓前往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野生的草药。途中,他发现一处温泉,热气腾腾的水流从山石间涌出。好奇心驱使下,赵寒将手伸入温泉水中,感受到了冬日里难得的温暖。
"若是能利用这温泉水来种植'胡瓜',是不是就能在冬季也有收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赵寒脑海中闪现。
回家后,赵寒立即开始着手准备。他从山上取来竹子,在菜园一角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竹棚,然后用一些竹筒连接成水道,引导温泉水流入竹棚内的土地。
待到第二年春天,赵寒在竹棚内种下了保存下来的"胡瓜"种子。温泉水的温暖使得种子很快发芽,藤蔓在竹棚内茁壮成长。赵寒精心照料,调整水温,确保植物得到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到了夏季,竹棚内的"胡瓜"比露天种植的长得更快更好。而最令赵寒惊喜的是,当秋季来临,外面的"胡瓜"开始凋零时,竹棚内的依然生机勃勃。
冬季,长安城内的蔬果已经十分稀少,而赵寒的竹棚里却依然能够收获新鲜的"胡瓜"。他将这些珍贵的冬季"胡瓜"带到城里,很快就引起了富贵人家的注意。
长安城中有一家名为"聚仙楼"的酒楼,是达官贵人常去的地方。掌柜刘管事得知有人在寒冬腊月能供应新鲜"胡瓜",立即派人前来购买。
"这位小哥,你的'胡瓜'确实新鲜可口,不知能否长期供应给我们聚仙楼?"刘管事亲自来到赵寒的小园子,看着竹棚内郁郁葱葱的景象,惊叹不已。
赵寒爽快地答应了:"只要价钱合适,常年供应没有问题。"
于是,赵寒开始定期向聚仙楼供应反季节的"胡瓜",收入比从前翻了好几倍。他扩大了竹棚的规模,改进了引水系统,甚至雇了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来帮忙。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了一年多。这一天,聚仙楼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太常寺少卿李承泽。李承泽负责皇家的膳食供应,他在聚仙楼吃到了冬季"胡瓜"做的凉菜,惊讶于其鲜嫩的口感和反季节的供应能力。
"刘掌柜,这'胡瓜'哪里来的?冬日里还能如此新鲜?"李承泽问道。
刘掌柜连忙解释了赵寒的温泉水种植法。李承泽听完大为惊叹,立即表示要亲自去看看这个年轻人的种植园。
第二天,李承泽带着几名随从来到赵寒的村子。看到简陋却有效的种植设施,以及满棚的青翠"胡瓜",李承泽拍手称赞:"妙哉!真是妙哉!"
李承泽转向赵寒:"小伙子,你可知道皇上最近胃口不佳,御医建议多食用一些清淡爽口的蔬果?你这反季节的'胡瓜'若是能进贡给皇上,必定会受到赏识。"
赵寒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进贡给皇上?"
"没错。"李承泽点头,"我看你天资聪颖,又有种植才能,不如这样,我举荐你入太常寺,专门负责皇家的蔬果种植,如何?"
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让赵寒既兴奋又忐忑。他思考了片刻,想到了一直辛苦支持他的母亲,以及村里那些帮助他的人们。
"大人,我愿意入太常寺效力,但我有几个请求。"赵寒鼓起勇气说道。
"说来听听。"
"第一,我希望能带上我的母亲一同进城;第二,我想继续扩大这里的种植园,雇佣村里的人来帮忙,将部分收成供应给皇家,部分留给百姓;第三,我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种子和种植知识,以便种出更多品种的蔬果。"
李承泽思索片刻,点头同意了赵寒的请求:"这些条件不算过分。你放心,太常寺会给予你足够的支持,让你专心研究种植之术。"
就这样,赵寒带着母亲搬入了长安城,成为了太常寺的一名园艺师。皇家菜园比赵寒原来的小园子大了数倍,各种资源和工具一应俱全。在这里,赵寒开始系统地研究温泉水种植法,并将技术不断完善。
起初,赵寒只是供应"胡瓜"给皇家厨房。没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品尝后赞不绝口,特意召见了这位年轻的园艺师。
御花园内,唐太宗看着眼前恭敬跪拜的年轻人,笑道:"听说朕近日吃的'胡瓜'凉菜都是出自你之手?"
"回皇上,臣只是利用温泉水种植,让'胡瓜'能在冬季生长。"赵寒谦虚地回答。
"爱卿年纪轻轻,却有如此巧思,实属难得。"唐太宗满意地点点头,"朕听闻西域胡人称此物为'黄瓜',因其成熟后会变黄,今后我大唐也以此名称相称吧。"
自此,"胡瓜"在大唐有了新的名字——"黄瓜"。而赵寒也因此获得了唐太宗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常寺的专职园艺师,负责皇家的反季节蔬果种植。
在皇家的支持下,赵寒的温泉水种植法不断创新。他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的蔬果,如西域的瓜果、南方的蔬菜等,让皇家餐桌四季都能享用到新鲜的蔬果。
随着时间推移,赵寒在长安城外的原来村子里建立了一个更大的种植园,聘请了更多的村民来帮忙。这些反季节蔬果除了供应皇家外,也部分投放到市场,让普通百姓也能尝到这些美味。
赵寒的名声逐渐在长安城内外传开,许多人慕名前来学习他的种植技术。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赵寒甚至编写了一本《温泉种植法》,详细记录了他的经验和技术。
然而,就在赵寒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意外的变故打断了这美好的局面。自从那天起…
自从那天起,赵寒发现自己的温泉种植园附近,出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他们时常在远处观望,却不曾靠近。起初,赵寒以为只是些对种植技术感兴趣的农户,但随着日子推移,他心中的不安越发强烈。母亲也曾提醒他:"寒儿,你如今在朝中有了地位,掌握着独特技艺,难免会招人眼红。还是多加小心为好。"赵寒知道,随着黄瓜成为宫廷贡品,自己的温泉种植法已然成为一项价值连城的秘术,觊觎者必然不少。但他没想到,真正的危机,即将从意想不到的方向袭来……
卡点后内容
贞观二十年的冬日,宫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犒赏朝中重臣。宴席上,反季节的新鲜黄瓜切成薄片,配以醋和蜜糖,成为一道备受赞誉的佳肴。
"这黄瓜真是鲜嫩可口,冬日能吃到如此美味,全赖赵爱卿的奇思妙想啊!"唐太宗举杯向赵寒致意。
众臣纷纷附和,唯独御史大夫魏征眉头微皱,欲言又止。
宴会结束后,魏征单独求见唐太宗:"陛下,老臣有一事不得不言。"
"爱卿但说无妨。"
"此黄瓜虽美味,但臣听闻赵寒的种植之法颇为奇特,用温泉之水灌溉,违背自然之道。古人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此法若广泛使用,恐怕会耗尽温泉资源,有违天道。"
唐太宗沉思片刻:"爱卿所言极是。朕会着人调查此事。"
第二天,唐太宗派太常寺卿杨志前往赵寒的种植园调查。杨志本是朝中老臣,性格刚正,对于新事物往往持保守态度。
杨志带着几名官员来到种植园,看到热气腾腾的温泉水通过精心设计的水道引入竹棚,不禁皱起眉头:"赵园丁,你可知这温泉水来源何处?"
赵寒恭敬回答:"回大人,这温泉出自后山,源头丰沛,从未断流。"
"你每日用水多少?"
"约莫千余斤。"
杨志眉头皱得更紧:"如此大量取用温泉水,只为种些黄瓜,是否太过奢侈?"
赵寒解释道:"大人有所不知,这温泉水用过之后,我们会引导它流向附近的农田,既能保持农田温暖,又能灌溉作物,一水多用,并无浪费。"
杨志虽然听进去了几分,但仍不完全认同:"即便如此,违背四季规律,强行种植反季蔬果,也是逆天而行。我会如实向陛下禀报。"
杨志离开后,赵寒心中忐忑不安。这时,一位老者悄然来访,自称是华山隐士张玄机。
"小友的温泉种植法,老夫早有耳闻。"张玄机笑道,"今日特来一观。"
赵寒带着张玄机参观了整个种植园,详细解释了温泉水的利用方法和循环系统。
张玄机连连点头:"小友不仅懂得取用自然之利,更能顺应自然之道,让水尽其用,实属难得。但我观此地温泉水路偏窄,水量虽足却流速不均,或可改进。"
在张玄机的指导下,赵寒重新设计了水道系统,使温泉水能更均匀地分布到各处,既提高了利用效率,又减少了用水量。
几天后,杨志带着一封密信再次来到种植园。他表情凝重地对赵寒说:"陛下看过我的报告,认为此事关乎自然之道,需进一步调查。"
赵寒心头一沉,但杨志接下来的话却让他松了一口气。
"不过,陛下也说,黄瓜确实可口,且对他的胃病大有裨益,故暂不停止供应。但你需前往太极宫,亲自向陛下解释你的种植之法。"
第二天,赵寒带着详细的图纸和记录来到太极宫。让他没想到的是,殿上不仅有唐太宗,还有魏征、杨志以及一众大臣,甚至还有昨日见过的张玄机。
"赵爱卿,朕听闻你的温泉种植法颇有争议,今日召你前来,是想听你详细解释。"唐太宗的语气并无责备,反而带着几分好奇。
赵寒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讲解他的种植理念和方法。他强调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水温和湿度,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
"陛下,臣的种植法并非违背自然,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温泉的热量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就如同候鸟知道何时南飞北归,我们也可以通过智慧让作物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张玄机站出来支持道:"陛下,老夫观察过赵园丁的种植法,确实别具匠心。他不仅利用温泉水种植黄瓜,还让用过的水流向农田,温暖土地,使得周围的农田产量也有所提升。此乃顺应天道,而非违背。"
唐太宗听后,转向魏征:"魏卿,你对此有何看法?"
魏征思索片刻:"陛下,老臣初闻此事时确有疑虑,但听了赵寒和张道长的解释,心中豁然开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赵寒的方法看似违背四季规律,实则是深入理解自然之道,巧妙利用自然之力。这不是逆天而行,而是顺天应人。"
殿上众臣听了魏征的话,纷纷点头赞同。唐太宗大笑:"既然魏卿都认可了,那此事就无需再议。赵爱卿,朕准许你继续研究温泉种植法,但要注意节约用水,不可过度开发。"
赵寒跪地叩谢:"臣谨遵圣谕。"
危机解除后,赵寒在张玄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温泉种植技术。他们设计了更为精巧的水循环系统,利用竹筒和陶管将温泉水引入地下,形成地热床,使得黄瓜的生长环境更加稳定。
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赵寒不仅种植黄瓜,还尝试了其他蔬果的反季节种植。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建立了一所专门的园艺学堂,传授温泉种植技术,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园艺师。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贞观二十三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宫廷政变打破了赵寒平静的生活。
事情源于长孙皇后的离世。长孙皇后生前深受唐太宗宠爱,也是朝中稳定的重要力量。她去世后,宫中势力开始重新洗牌。太子李治与魏国公长孙无忌的关系日益紧张,朝堂上的争斗愈演愈烈。
赵寒虽然只是一名园艺师,但因为掌握着独特的种植技术,成为了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有人希望通过控制他来获得唐太宗的欢心,也有人单纯想掌握他的技术。
一天深夜,赵寒正在整理种植记录,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谁?"赵寒警惕地问道。
"是我,张玄机。"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速开门,有急事相商。"
赵寒打开门,只见张玄机一脸凝重:"朝中有变,你已经被卷入其中。有人诬陷你在黄瓜中下毒,意图谋害陛下。"
"这怎么可能!"赵寒惊呼,"我对陛下忠心耿耿,怎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我自然相信你,但现在不是辩解的时候。你暂时随我隐居华山,等风波过后再说。"
就在两人准备离开时,一队禁军突然闯入,为首的将领高声宣布:"奉太子之命,拿下谋逆之徒赵寒!"
赵寒大惊失色,而张玄机却从容地站了出来:"诸位且慢,赵寒乃是陛下亲封的园艺师,岂是尔等说拿就能拿的?"
将领冷笑:"老道士,此乃太子旨意,你若阻拦,便是抗旨不遵!"
就在禁军准备动手时,又一队人马赶到,领头的竟是杨志。
"住手!"杨志厉声喝道,"赵寒乃陛下亲信,无罪无据,不得擅自拿人!"
两支人马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张玄机趁机拉着赵寒悄然退至后院,从一条隐秘的小路逃离。
"道长,我们这是要去哪?"赵寒疑惑地问。
"太极宫。"张玄机沉声道,"只有陛下才能还你清白。"
两人连夜赶往太极宫,幸运的是,因为赵寒平日负责皇家膳食中的蔬果供应,对宫中道路十分熟悉,再加上张玄机的隐匿之术,他们成功避开了巡逻的禁军,来到了唐太宗的寝宫外。
"陛下深夜休息,我们如何进见?"赵寒担忧地问。
张玄机从怀中取出一块玉佩:"此乃陛下当年赐予我的信物,守卫见此,当会通报。"
果然,守卫见到玉佩后,立即进去通报。片刻后,赵寒和张玄机被带入内殿。
唐太宗已经起身,披着外袍,面色凝重:"玄机道长深夜求见,必有要事。"
张玄机将事情原委一一道来,唐太宗听后勃然大怒:"荒谬!赵爱卿忠心为国,怎会有谋逆之心?这明显是有人栽赃陷害!"
正说话间,太子李治带着一队禁军匆匆赶来:"父皇,儿臣得知谋逆之徒赵寒已潜入宫中,特来拿人。"
唐太宗冷冷地看着李治:"太子何以断定赵寒谋逆?可有确凿证据?"
李治一时语塞,身后一名官员上前道:"回陛下,已有人证实赵寒在黄瓜中下毒,意图谋害陛下。"
"何人作证?"
"是太常寺丞徐光远。"
唐太宗冷笑一声:"徐光远?他与赵寒素有嫌隙,因赵寒掌握了温泉种植法而不肯传授,他早就心怀怨恨。这样的证词,岂能作数?"
李治还想辩解,唐太宗已经拍案而起:"够了!此事朕会亲自调查。太子先回去,赵寒暂留宫中,由朕亲自审问。"
李治无奈,只得退下。唐太宗转向赵寒:"爱卿放心,朕相信你的清白。但这背后的阴谋,朕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接下来的几天,唐太宗亲自带领几名心腹大臣调查此事。他们先是检查了皇家膳房中的黄瓜,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然后又审问了徐光远,在严厉的拷问下,徐光远终于承认,他是受人指使诬陷赵寒。
"是谁指使你?"唐太宗厉声问道。
徐光远颤抖着回答:"是...是东宫右庶子王德。"
王德是太子的心腹,此言一出,案情立刻明朗。唐太宗命人将王德拿下,严加审问。在铁证面前,王德不得不坦白,他是受太子之命,意图通过诬陷赵寒来打击杨志一派的势力。
唐太宗震怒,当即召见太子:"你身为储君,竟然利用这等卑劣手段陷害忠良,实在令朕失望至极!"
李治跪地请罪:"儿臣一时糊涂,被奸人蒙蔽,请父皇责罚。"
唐太宗叹息一声:"朕已年迈,大唐未来终将交到你手中。你若不能明辨是非,如何治理天下?此事暂且放过,但你需好好反省。"
风波平息后,赵寒被彻底洗清了冤屈。唐太宗不仅恢复了他的职位,还赐予他"御膳园师"的称号,专门负责皇家的反季节蔬果种植。
为了保护赵寒和他的技术,唐太宗特意在长安城外的温泉地区划出一片土地,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御用种植园,并派遣禁军守卫。在这里,赵寒可以安心研究他的温泉种植法,无需再担心政治斗争的干扰。
随着时间推移,赵寒的温泉种植法逐渐完善,不仅黄瓜可以反季节种植,各种水果和蔬菜也能在非常规季节生长。这些新鲜的蔬果不仅供应皇家,也部分投放市场,让百姓也能享受到这一技术的成果。
贞观二十七年,唐太宗病重。在弥留之际,他召见了赵寒。
"赵爱卿,朕命人将你的温泉种植法编入《唐农书》,让这项技术永传后世。"唐太宗虚弱地说道,"你要记住,技术无善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希望你的种植法能造福百姓,而非仅仅成为宫廷奢侈的象征。"
赵寒泪流满面:"臣必谨记陛下教诲,将此技术用于利国利民之事。"
唐太宗离世后,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在张玄机的建议下,赵寒向新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温泉种植基地,利用各地的自然温泉资源,发展反季节农业。
唐高宗采纳了这个建议,下诏在洛阳、成都、扬州等地建立温泉种植园,并派赵寒的弟子前往指导。这些种植园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反季节蔬果,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了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赵寒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回到当年的村子,建立了一所农艺学堂,免费教授村民们先进的种植技术。在他的带领下,村子逐渐富裕起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
永徽五年,已经年过半百的赵寒辞去了朝廷的职务,回到了他最初的小园子,与母亲和妻子儿女过起了平静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断研究和改进温泉种植法,将成果记录在《温泉农艺全书》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技术遗产。
多年后,当有人问起赵寒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时,这位老人笑着指向远处的村庄:"看到那些孩子们手中的黄瓜了吗?冬天也能吃到新鲜蔬果,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赵寒的温泉种植法成为了唐代农业史上的一段佳话,而黄瓜也从一种珍贵的宫廷贡品,逐渐变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蔬菜。他用智慧和坚持,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千千万万的百姓带来了福祉。
后人评价赵寒时常说:"他取自然之利,顺天之道,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这或许是对这位唐代园艺大师最好的赞誉。
黄瓜从西域奇珍到唐代贡品,再到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蔬菜,见证了一位园艺师的智慧与坚持。赵寒以温泉水创造奇迹,不仅顺应了自然之道,更造福了无数百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是违背自然,而是更深入地理解并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灵菲配资-配资公司哪家好-杠杆股市-炒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