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无活动不美本。
一个合格的美国留学生,既要有优秀的GPA,又要有亮眼的活动。如果成就不够惊艳,那么坚持也可打动招生官。
在申请季中,时常流传着女生+艺术=MIT,然而真实的情况是——
美国高校在招生时会权衡课外活动,但他们如何衡量这些活动对申请者来说可能是一个谜。
常春藤大学招生顾问、南加州大学前招生高级助理主任詹姆斯·费舍尔说:
课外活动在帮助招生官了解申请人可能为校园带来的定性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定性技能包括领导力、沟通、同理心、组织、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
这些品质通常通过学生参与的俱乐部、活动、志愿者工作和工作的类型以及承诺程度和参与时间来体现。
然而,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保持一份完美的GPA虽然不算很难,但再加上活动就有些吃力了。尤其在GPA已经卷不动的情况,大家开始卷活动...
但,卷着卷着,一切就都变味了。
展开剩余92%Part 01
编造自我=迷失?
“Brown Class of 2025,我要去女神校啦!谢谢大家一路的支持”
Ivy day那天,小A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斩获的布朗大学offer。在同学眼中,小A是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的,拿到这封offer,也是天道酬勤, 是她应该得到的好结果。
在短短几分钟内,她的微信未读消息就变成了99+,面对这些夸奖和祝福,小A看得眼花缭乱,感觉这一切都是这么的不真实。尽管表面上的她风光无限,饱受人们的赞美和艳羡,可在她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
小A是南京一所重点高中国际班的学生,从刚入学起,小A就领略了班上同学们的厉害:有人托福早已经达到100分,有人获得过数学/物理的国际赛事大奖,还有人早早的就已经考完7门AP考试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地方,小A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是,要强的小A不允许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她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标化和校内考试上,想在硬性标准上能与同学们匹敌。在她的不断努力下,她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小A考出了自己满意的标化成绩,同时在校保持着极高的GPA。
可是到了申请季开始的时候,小A慌乱了。“所以这就是你参加过所有的课外活动吗?”小A的中介皱了皱眉,疑惑地问,“以你这样高的成绩,按理说应该匹配更优秀的活动的。” 小A这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平衡考试与活动,因为把太多时间放在了考试上,她忽略了活动的重要性。
在高中里,小A只参加过几次学校的兴趣社团和学生会活动,甚至连同学们张口闭口提到的商赛都没有参加过。对于她想申请的社会学,她也只是因为听说这个专业比较好申请,并没有对这个专业做太多的了解。为了做和社会学相关的活动,她在学校成立了一个社团,可是由于大家不积极,这件事也不了了之。
面对主文书的构思和school research,小A感觉自己已经没有时间了。在中介老师的建议下,小A开始构思自己的profile。她与中介老师一起,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十分关爱社会群体的人。
她参与了gender difference的研究,并与教授发表文章;在地铁上开展探寻人们对给劣势群体让座位的实验;她带领社团每周去儿童中心关爱孩子。为了在大学面试中不露馅儿,她一次又一次地与中介老师练习面试,做到能流畅细致地阐述她的活动。慢慢地,小A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在文书里那个完美的她,就是她自己。终于,高成绩匹配优秀的活动,小A如愿进入了自己心爱的大学。
八月,小A兴高采烈地踏入了布朗大学的校门,心里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新校园过了一个月后,小A发现事情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顺利。
她逐渐发现布朗的学生对女权以及社会问题十分关注,而自己却对这些却并不感冒。在课堂上同学们讨论各种事实时,小A经常成了哑巴,张口结舌。学校里的功课压力很大,在小A只能每天泡在图书馆绞尽脑汁写paper时,同学们似乎早就完成了功课,跑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由于高中时养成的习惯,小A已经习惯了每天图书馆、教室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忽略了社交的重要性。每天被书本浸没的小A逐渐发现自己和学校格格不入:她在学校里找不到真正的朋友,并且由于GPA不够无法转专业,被迫继续学习她不喜欢的社会学……她不禁想,这真的是我所期待的大学生活吗?
在苟活了一个学期后,小A慢慢意识到了自己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在申请季过于在意学校的综排和声望,小A盲目选择了容易被录取的专业,并过度包装活动而达成目的。
醒悟后的小A重新审视了自己:也许包装活动确实能为标化考试节省时间,同时又能让自己的经历看似十分丰富,吸引招生官从而进入更高学府,可是,这毕竟都是她并没有做过的事情。
她从来没有体会过关怀别人带来的温暖,也不知道给劣势群体让座的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一味的包装活动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让她迷失自我,放弃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没有真正投身于课外活动的她并没有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导致到大学里各种事情应接不暇。
追悔莫及的小A决定转学,这一次,她在认真的考虑自己热爱的东西,想要去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
Part 02
诚实面对,总会被欣赏?
小C,你只在11、12年级参与了这个志愿活动,招生官想要看到你对活动有持久的热情,要不我们把参与时间变成9-12年级吧?...
对了,你的活动大部分集中在校内,建议你添加一项社会实践类的,比如去贵州山区支教,我们这边有类似的项目经验,没问题的。活动先填上,今后再补也不迟,考虑一下哦!
面对连珠炮般的建议,小C放下手机,长叹了一口气。中介的分析听来不无道理,而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活动profile经过“加工”后会显得丰富许多。
这么看来,在美高上学的他的确有些劣势:初到美国,陌生的环境让他无法马上融入,慢慢适应后,小C开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也加入了许多社团。他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到了许多知识,交到了很多朋友,只是如同中介说的一样,活动的持续时间没有那么长。又因为在美高读书,小C没有那么多时间在国内参与社会实践,大多数的社团活动只是局限在校内...种种想法交织在小C的脑海里,让他纠结不已:
我的标化没有那么高,活动又没有那么丰富,怎么办?
我做过这些事情,只是时间没那么长而已,不算造假吧?
我该不该听中介的话?
但在美高上学的这些年,让小C逐渐了解并吸收了美国文化对于诚信的重视。他在申请季中一直坚守的目标,就是呈现出最真实的自己。“或许我的活动不是最完美的,但我相信招生官能从中看到一个真诚而热情的人。”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小C最终没有采纳中介的建议,而是在Common Application上逐字敲下了他美高四年的所有真实经历,每一个字里都饱含着他无数的汗水、欢乐和感悟。他相信,真实的自己,一定会被注意到。
来到春意朦胧的三月,小C的邮箱与朋友圈都开始活跃了起来。虽然心怀期待,但惊喜并未如意降临。心仪的学校,甚至本以为match的学校都没有为他留出位置。
看着几封来自保底学校的offer,表面上轻松的小C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生活中“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却有着丰满详细的活动列表的小A如愿收到梦校抛来的橄榄枝,朋友圈只有精致下午茶和游山玩水照的小B也借着精致的履历进入了Top30...
回顾自己在申请季中的勤恳和真诚,以及高中四年的所有努力,失落的情绪在小C心中逐渐堆积。
“我的努力真的没人看到吗?”
“难道只有靠包装,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重视吗?”
“我的真实实力仅仅是保底学校的水平吗?”
来自身边人的对比,以及内心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使得小C在申请季最坚定的信念也开始动摇。在国际生申请日益艰难的大环境下,自己是否应该顺应局势,包装活动,从千万申请生中脱颖而出呢?小C不知道有多少人和他一样,选择坚守“零添加”的诚实;他也不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到底是否正确。
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整,小C与这个不太幸运的申请季做了和解。他重新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了自己身上,做好准备开启全新的大学生活。比起堆砌起来的华而不实的履历,小C凭借实打实的活动经历,比同龄人更快地在大学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他在高中时期参加的每一项活动,都经过了仔细的规划和思考。相较于别人投机取巧地修改活动时间和内容,小C将全部精力真正投入到了自己所参加的项目中。从志愿活动,到校队运动,再到领导力项目—— 对于活动的用心,帮助他更好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逐渐明确自己在大学的发展目标。这也使他能够在丰富而忙碌的大学生活伊始,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团体,由此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同时,凭借高中活动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小C在大学的社团中也显得游刃有余。这份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而收获的成果,是再精美的活动包装也换不来的。小C也逐渐明白,他所付出的汗水并不能被一次申请结果所否定。他在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和锻炼,才是真正无可替代的、最宝贵的东西。
现在的小C,确信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他保持着最初的真诚与热情,学会了享受努力的过程,并从中不断学习。或许包装活动能在申请季为履历镀一层金,但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活动,才能更长远地提升自我价值,从而帮助小C以更加平稳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Part 03
真实与热爱
PP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超过七成的受访小伙伴都进行过包装活动,其中超过八成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过修改和升级。经过数值的变动和文字的精雕细琢,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提升履历质量。
与此同时,在繁忙的申请季中,大学招生官也无暇核对每一份申请材料的真实性。 于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包装活动的代价非常小,能帮助他们以极小的成本,毫不费力地提升申请竞争力……
但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作为留学生,我们多少都经历过,或即将踏入申请季的千军万马。近几年,随着留学生群体的持续增加,包装活动逐渐变成了申请季中,被默许存在的一个环节。但是,仅仅因为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包装活动,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为是正确的,或是值得提倡的。
小A和小C的故事提醒我们
包装活动或许能带来一时的优势,但它对未来的影响是更加深刻、长远的。你是想顶着虚拟的人设,在陌生的环境中活成别人的样子,还是凭借自身真实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呢?
应该如何选择,想必你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收到学校offer只是留学道路的起点,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只有你真正的实力,才能在人生最美好的四年里,帮助你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名利,而本末倒置,舍弃了留学路上的最根本、最宝贵的价值。
保持积极的心态,从不同的经历中反思学习,了解并追逐自己的目标 —— 这才是参加活动真正的意义,也是大学和社会希望看到的,我们作为年轻人的成长与进步。毕竟,如果只是为了一张履历过活,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精彩可言呢?
除此之外,留学远不止“学习”这么简单,我们不可避免的被国际关系左右,被种族/性别等议题所裹挟。美国高校并不像国内这么风平浪静,很多时候它们甚至在冲突的第一线,招生官在挑选时,选择的恰恰是能面对这些风浪的人,如果我们只知学习,在遭遇未知的声音到来之时,也许只会迷失在嘈杂中...
你怎么看待“包装”?
如果别人包装,你会选择?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发布于:北京市灵菲配资-配资公司哪家好-杠杆股市-炒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